发表时间:2016-05-30阅读次数:3174作者:电教馆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优化中小学教师配置。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探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任期制。优化管理工作机制,县域内教师交流不再申报用编进人计划。实施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每个农村义务教育学区设立1个特级教师岗位,实行任期制,聘期内享受特级教师补贴待遇。合理调配学校富余人员,对现有教职工超出编制员额的,以及管理、教学辅助和工勤人员超过规定比例的,予以调配分流。创新乡镇义务教育管理模式,明确1名初中校长担任学区主任,2—3名中小学相关人员兼任教育指导员,负责学区(联区)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工作,对占用教师编制的乡镇教育管理人员予以调整分流。
建立健全以课时量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中小学制定和细化不同教师岗位课时量标准,规定不同学科每周最低课时量,小学不低于12—18节、初中不低于10—16节、高中不低于10—14节。强化课时量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规定管理岗位兼职人员课时量低于标准三分之二的,不得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得聘任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将课时量标准纳入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目标任务,写入聘用合同,达不到约定课时量的教师不能评为优秀,在续签聘用合同时要进行转岗或低聘。推进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提高课时量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补充短缺学科教师。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科学制定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用2年时间解决学科教师短缺问题。县级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中小学有空编需补充短缺学科教师的,做到有编即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中小学新增教学辅助和工勤人员,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主要用于补充教师。加强农村学校学科富余教师转学科的教学能力培训。加强对学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安排,实行短缺学科教师走教,实现学区优质资源共享。